萬里晴空之下,策勒縣津和陸港建設項目——中轉區項目(以下簡稱津和陸港建設項目)建設現場,十余座偌大的鋼結構廠房已初具雛形。施工區域內塔吊機不停運轉,挖掘機、推土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伴隨著各種聲音相互交織,各類機械往來穿梭,各個身影繁忙勞作,一幅幅錯落有致、別開生面的施工圖景完美展現。
津和陸港建設項目位于和田策勒津和國際陸港規劃區內,地處“一帶一路”南通道重要節點區域以及“中巴經濟走廊”的輻射區,具有優越的基礎條件,著手于建設大型綜合物流中心,打通和田地區與國內外貿易物流通道,致力于服務和田、輻射南疆,著眼于打造絲綢之路南向通道的重要物流樞紐,吸引沿海地區高質量企業轉移,具有推動工業強基增效和轉型升級,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補齊產業發展物流短板的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基礎上,中國十九冶國際公司充分踐行“一核兩高兩帶八點”市場戰略,發揮新疆輻射中亞、中東歐橋頭堡的優勢,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及“一帶一路”發展契機,積極承建津和陸港建設項目,加快推動地方產業園區物流資源聚集、優化升級物流功能結構,奏響“建設”強音。
攻堅克難 搶工大干掀“熱潮”
“漫天黃沙遮天蔽日,即便是在辦公室里,沒一會兒也會成為個‘土人’?!?項目經理舒亮亮談到第一次前往項目現場時的感受。
項目地處塔里木盆地,廣袤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為沙塵暴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點多、面廣,荒僻、風沙大、物資匱乏、晝夜溫差大、協調難度大,在30.69公頃的建設現場,種種因素疊加,為項目的正常運轉帶來極大困難。
面對困難,項目團隊以“抓節點、搶工期、趕進度、控成本”為出發點,根據實際環境情況全面梳理施工難點和整體進度,以“白晝到黑夜,吃土斗風沙”的工作熱情,項目管理人員全體上前線,駐扎在施工現場。特別是新疆疫情結束復工以來,日有例會,旬有檢查,在一線了解施工進度,在一線解決實際問題:為了指導鋼結構工程施工,項目總工張超通宵達旦的埋頭伏筆在辦公桌上;為了確?,F場施工安全,安監部的李金華和維吾爾族安全員亞遜·土爾遜輪番深入現場,全天候加強安全監管;還有在建材市場里那個來回奔波的材設部長古亮……
隆冬時節,當月亮還掛在天中央,項目的同志已經醒來,項目部所在區域的最低溫度可達零下17攝氏度;盡管身穿加厚棉服,還是擋不住大漠風沙的刺骨寒風,大家伙兒的面部全部凍得通紅。
自2022年12月10日疫情解封至2022年12月31日,項目部克服冬季嚴寒、日照時間短等困難,鋼結構累計安裝約5000噸,創造了日均安裝250噸的記錄。
2023年春節,項目班子主要成員依舊堅守現場。
1月10日完成第一階段鋼結構框架施工。
1月28日基本完成鋼結構屋面次結構安裝。
2月10日進入鋼結構收尾階段,達到移交防火涂料施工條件。
“一天一小變,三天一大變”是津和陸港建設項目當前的真實現狀,嶄新的廠房拔地而起,平整寬闊的展銷中心不斷呈現在眼前,施工現場“爭分奪秒”搶工期的忙碌身影成為策勒津和國際陸港規劃區2023年開春最美的底色。
凝心聚力 團結奮斗保生產
“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石榴是各民族大團結的象征,是和田地區策勒縣的特產,同樣也是項目建設全體人員的真實寫照。
作為國家專項債券資金項目,策勒津和陸港建設項目對當地的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建設高峰期有500余名工人在項目現場施工,其中70%為當地少數民族同胞,其中存在缺乏安全意識、工作技藝,語言溝通困難等問題,如何共同推進項目建設管理一時間讓項目部犯了難,針對遇見的問題,項目團隊秉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取長補短、互學互鑒的原則,一方面加快業務能力培訓,聘用有經驗、熟悉漢語的少數民族同胞為安全員,協助項目部每周進行技術安全培訓,項目團隊和民族同胞同步學習維語漢語日常用語,保證正常工作交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積極發揮“老師傅”的“大作用”,在保證工作量的情況下,盡可能詳細地在現場傳授技藝,隨著項目的推進,少數民族員工從工作經驗、技術技能的欠缺到現在能熟練地獨立作業,大家迅速融入到項目部大家庭。
2022年8月,新疆多地暴發疫情,項目黨支部積極響應中國十九冶國際公司黨委“黨建引領聚合力 攜手共建抗疫情”的號召,在疫情防控中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工作,疫情期間,在當地嚴重缺乏人員建設方艙醫院的情況下,項目部在堅持保生產的前提下協助當地政府,派出鋼結構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協建策勒縣方艙隔離點,時間緊、任務重,爭分奪秒助力防疫設施建設;與此同時,黨支部引導和支持項目部團支部組建了“青年突擊隊”和“青年志愿服務隊”,項目青年化身疫情防控志愿者,每天與屬地防控單位對接,身穿防護服,在高溫下開展一系列核酸檢測工作。
疫情最嚴重時,項目部發現一例新冠肺炎密接人員,項目所有主要管理人員被隔離,僅剩李金華、楊濤兩名項目青年負責現場管理工作,在重壓之下,兩名青年同志頂住疫情防控與現場管理的雙重壓力,加班加點駐扎施工一線,協調處理混凝土澆筑、設備材料進場與現場計量工作,穩步推進了項目的建設。
“印象最深的是在9月疫情封控期間,當時大部分現場作業人員被臨時封控,只有一個鋼結構安裝的作業隊,均是少數民族同胞,他們在中午溫度高達40多度的情形下,身穿防護服奔走在項目現場,進行材料裝卸和安裝工作,脫掉防護服時汗如雨下?!表椖渴┕そ浝淼苑秸f道。
多少個日夜,項目全體人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即使再苦再難都沒人有怨言,大家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早日完成項目建設。
三山兩盆春潮涌動,與此同時,陸港規劃區內項目建設勢如虹,一臺臺設備開足馬力,一個個建設者揮汗如雨,火熱的施工氛圍一掃大漠早春的陣陣寒意,鉚足干勁,只爭朝夕,項目團隊以“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全力以赴推進工程建設,在新疆這片充滿希望的大地上,用實干繪就項目建設的精彩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