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真、嚴謹、務實,是他身上的理工男氣息;
樂觀、詼諧、隨和,是這位年輕人的朝氣。
工作中,馬超很好地將兩者融合了起來,構成了自身性格和行為準則的一部分。因此,面對軟肋,他敢于主動挑戰,面對困難,他從未退縮半分。入職五年來,馬超始終沉心積淀、主動擔當,從技術員快速成長為技術總工,在時間的無聲流逝中,鏗鏘的腳步驚起了青春的漣漪。
成長,就是不斷突破“第一次”
每一次破繭,都是向高級生命的過渡。每一次突破,都是新的成長和蛻變。每一次錘煉,都是走向純粹的過程。
在曲靖晶龍拉晶項目,張治勇第一次與馬超相識。四年時間,從揚州晶澳二期項目再到48GW單晶拉棒項目的相遇,張治勇感嘆馬超成長很快。
2019年3月,馬超調動至云南曲靖晶龍拉晶項目,負責鋼結構施工管理,對土木工程畢業的馬超而言,生產、安裝“零”經驗,加之自認為空間想象力不好的短板,第一次接觸鋼結構業務,似乎有些“不務正業”。
然而,馬超的成長和蛻變,正是源于對無數個“第一次”的勇敢突破。
第一次管理鋼結構生產、安裝,他看圖紙、跑現場,遇到不懂的問班組、問分包。業余時間,他自學tekla軟件使用,通過三維模型彌補空間想象力不好的短板,并根據模型檢查現場施工情況,不僅避免了二維圖紙空間想象缺乏造成的施工錯誤,也有效助力了鋼結構工程的質量和進度。
第一次了解BIM,他在參加培訓基礎上主動鉆研,取得證書,提升自我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并將BMI技術有效運用在科技創新、施工管理上。第一次接觸冶金項目,工期緊、構建多、現場急,他便把辦公室搬到現場,在干中學,也在學中干。第一次登上24米的高空檢查鋼結構安裝質量,雖然最初有些膽怯,不敢上、不敢看,但責任賦予的勇氣戰勝了挑戰,最終完成了5200噸鋼結構的安裝,現場二級焊縫探傷合格率100%,主體結構驗收一次性合格。
五年時間歷經六個項目,在每一次“零“突破中,那些不敢、不會變成了敢干、會干、能干。
在曲靖晶龍拉晶項目、晶澳二期項目,他蹲點駐守鋼構廠,同步協調鋼結構制作、安裝,從初出茅廬走向獨當一面;在昆鋼環保搬遷項目,他在絨雪中緊盯現場,“西部鐵軍”點燃了心中激情;在玉昆棒線項目、48GW單晶拉棒項目,他運用tekla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把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轉化為實踐成效。
在推動項目建設中,這些敢干、會干、能干不斷被運用、錘煉、提純,一點一點地化作了專業、執著和堅毅,并在奮進拼搏中迸發出蓬勃的力量,閃耀著絢麗的光芒。
用鞋子、身子和腦子做科創
2020年9月20日,獨山縣西南職業教育基地建設項目通過中冶集團建筑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驗收,項目共形成8項專利、1項省部級工法、2篇論文、2篇QC成果。通過對新技術的應用,項目節約成本459.7萬元。
驗收現場,馬超心中激動不已,成就感、自豪感填滿胸腔,感到動力十足。
2018年3月,馬超踏上獨山縣,在這里,他獲得四川省第三屆 “李冰獎·開明杯”BIM應用大賽三等獎,1篇新技術應用被評國內先進水平,也在此開始了技術管理、科技創新的征程。
科技創新工作中,馬超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弄得臟鞋子、放得下身子、動得上腦子。
弄得臟鞋子,就是要經常到現場跑,了解施工實際情況,把科創出發點放在解決現場施工難點痛點、提高施工效率、優化施工質量上。放得下身子,就是要多向別人問,彌補經驗上的不足,碰撞思想火花,開拓科創思路。動得上腦子,就是要時時刻刻想,一點一點積累后提煉總結。秉持這樣的方法,馬超總能想到一些不一樣的方法。
在獨山項目,混凝土柱經常因模板拼接縫不嚴而漏漿,使柱子表面局部、柱棱角部位因漏漿而變得粗糙或有麻面、局部掉落、缺棱少角、不規整等缺陷,影響結構安全和外觀質量。最初,項目部采用傳統的做法是在澆筑混凝土前,在木模板有縫隙的部位用塑料條、油氈條、水泥砂漿或纖維板等堵嚴,但是防止漏漿的效果不理想。為保證框架柱的施工質量及外觀的觀感質量,馬超通過自身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在施工過程中采用BIM技術,進行方案論證、結構設計、柱模受力分析,施工過程模擬,總結出了一套施工簡單,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施工方法,該方法能夠進一步完善框架柱支模施工工藝,有效減少模板的漏漿問題并能提高框架柱外觀質量,能夠適用于新建、改建、擴建的各類建筑的框架柱的施工,進而保證現澆構件的外觀質量,減少混凝土浪費。善于總結的他也將在這過程中運用到的施工方法編寫成了專利、工法。
在曲靖晶龍拉晶項目,在鋼柱安裝階段,由于基礎形式為杯口式基礎,杯口式基礎上大下小,上方杯口無法固定牢固,下方施工空間狹小,無法更快更精確定位加固好鋼柱。運用傳統方法,四周采用鋼楔固定、定位,頂端采用纜風繩固定,水平方向定位需要進行多個步驟調整,垂直方向通過反復調整四個鋼楔的位置,過程非常繁瑣,且四面鋼楔任意一面鋼楔變化均有可能造成整個鋼柱移位及傾斜。鋼柱定位繁瑣,嚴重影響安裝效率和安裝質量。在這樣形勢下,馬超迎難而上,通過借鑒學習,改進施工方法,定制新型安裝工具,使得鋼柱安裝操作方便,定位精確,從而縮短了鋼結構工程施工工期。馬超也通過總結過程經驗并將此施工方法編寫成了專利。
入職五年,馬超先后在工作中編輯完成了6篇實用新型專利,1篇省部級工法,3篇論文,3篇QC成果,1項“李冰獎·開明杯”獎,1篇新技術應用被評國內先進水平。2022年,馬超被評為中冶集團青年崗位能手,成績和榮譽之后,則是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同為90后項目班子成員,周泳全用“負責”評價馬超,“負責的事情不用說第二遍”,項目經理張治勇對馬超的“務實認真”“不拖拉”贊不絕口……這個不到三十的年輕人,用擔當、拼搏,把實干、敬業的形象刻在了每個與他接觸過的人的腦海中。
2022年2月6日,大年初五,春節的喜悅洗滌著一年的艱辛與疲憊。上午,馬超接到緊急通知,昆鋼環保搬遷項目急需增援。下午三點,他已經一身工裝出現在施工現場。起初,他在出鐵廠平臺協調施工,后來,在噴煤系統、氯化塔都出現了他的身影。為確保順利實現“2·28”節點,2月25日后,和所有人一樣,他干在現場,也休息在現場,每晚休息四五個小時,白天依然堅守在崗。
辛勤耕耘者,必有豐碩果實。2月28日,12支火把同時擲進高爐風口,昆鋼二號高爐順利點火,“2.28”任務按期完成!3月24日,公司收到業主感謝信,稱贊“西部鐵軍”精神形象和錚錚誓言。榮譽背后,是諸多如馬超一般的“西部鐵軍”戰士的忠誠擔當、拼搏奉獻。
也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中,豐富了馬超對“西部鐵軍”的感悟與認識,他說,“我們是真正的‘西部鐵軍’”,充滿了自豪?!拔鞑胯F軍”悄然變成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活力與自信。伴隨著不斷向前的步伐,它變得更加立體、更為生動。
來自四川德陽的馬超,似乎與云南有著“不解之謎”。從曲靖昆明到再到玉溪,然后落腳到紅河州,一步一步,走得堅定踏實。
2022年5月15日,玉溪玉昆棒線項目第一根廠房柱順利完成吊裝,標志著鋼結構安裝拉開序幕。此時,馬超已經在這里主管鋼結構制作、安裝近一月了。項目鋼結構構件、小件太多,成為他放心不下的難題。因此,他把辦公室設在現場,時刻與分包隊伍溝通交流,緊盯現場施工進度、質量、安全,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協調解決現場施工難點堵點。2022年9月28日,項目提前完成主廠房1-25軸線鋼結構安裝目標節點,獲得項目群勞動競賽二等獎。2023年2月,項目鋼結構安裝接近尾聲,未有停歇,馬超趕往云南美科48GW單晶拉棒項目,開啟新的征程。
48GW單晶拉棒項目名列云南省2023年度“重中之重”項目,40萬平方米的施工現場,給“西部鐵軍”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廣闊舞臺,也給予了充分挑戰——要在211天時間完成所有施工內容,達到投產條件。2月8日,馬超作為技術總工奔赴現場,感到肩上責任重大。
面對挑戰,他將肩上的責任化作了腳下的力量,融入在前行的一分一秒中。
2月9日凌晨1:31,到達項目七個多小時后,他估算了現場鋼結構安裝總量,誤差未超過3%;
2月11日凌晨1:24,發送項目總進度計劃;
2月16日凌晨0:06、0:11、0:12,匯報現場技術問題;
3月1日凌晨12:00,匯總圖紙聯系單……
每一次深夜的堅守,都是對奮斗的最好詮釋。異常緊張的工期,讓馬超在48GW單晶拉棒項目的每一天,身上都充滿了一種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干勁,困難很多,但阻斷不了他前行的腳步。這種干勁,源于在拼搏奉獻中悄然發酵的的堅毅與質樸。
48GW單晶拉棒項目建設逐漸推向高潮,一場“硬仗”拉開帷幕,馬超的“戰斗”還沒有結束。和許多“西部鐵軍”一樣,他堅信未來的勝利取決于當下的奮發有為,于是一步一步,走得更加堅定,更加踏實,直到凱旋。